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有時候,親子之間的衝突就像突然爆炸的氣球,一句話、一個眼神,都可能讓家裡瞬間變成戰場。
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樣的感覺?孩子不聽話、動不動就發脾氣,你忍著、說教、甚至吼了回去,但事情好像還是沒改變——甚至變得更僵。
但如果我告訴你,一場桌遊,可能比一場說教更有用,你願意試試看嗎?
我們總說要陪孩子「好好說話」,但其實,孩子最擅長的語言是——玩。當我們進入他們的語境,情緒才會真正打開。
以下這5個方法,都是用「桌遊」這個工具,去打開孩子的心,也讓我們這些大人,重新學會如何靠近。
當孩子總是被說「快點去寫功課」「不准再玩了」,他會下意識地進入防禦狀態。但如果你換個方式,拿出一款可以輪流做決定的桌遊,像是《情緒表情賓果》或《選擇挑戰卡牌》,讓他當一次「規則訂定者」,會發現——他其實很願意遵守他自己參與設計的規則。
孩子不是不想聽話,而是不想被命令。
情緒衝突最常見的情境就是「對立」——父母 vs 孩子。但當你們一起玩《森林探險隊》《救援小隊》等需要協作的桌遊時,角色瞬間轉換成「夥伴」。這樣的心理移情,會自然建立「我們要一起完成任務」的關係,而不是「你要聽我的」的僵局。
這類遊戲還能強化孩子的任務感與責任感,讓他更願意配合你,而不是反抗你。
很多衝突的根源,是孩子說不出口的情緒。這時候你可以玩一些模擬情境的桌遊,例如《情緒角色大冒險》或《小劇場骰子故事》,讓孩子用遊戲角色去表達:「如果我是生氣的獅子,我會怎麼辦?」
透過扮演,他們說出自己都不知道的情緒,你也更能用理解的方式去回應。
建立「固定可預期的親子時光」,對孩子的情緒安全感非常有幫助。每週選一天晚上關掉手機、電視,開啟一局全家的桌遊時間。
像《動物推理王》《數字迷宮》這種有趣又快速的遊戲,很適合當作「家庭橋梁」,讓彼此慢慢從日常小事轉換到情感交流。
孩子會知道:家,不是只有唸書吃飯吵架,也有玩樂、笑聲與連結。
吵架的當下,先別急著教育。試著說:「我們先來玩一局,等等再說好嗎?」
這不是逃避,而是給情緒一個緩衝區。《節奏卡牌》《快手比對》這類節奏型或簡單反應型遊戲,能讓緊繃的氣氛緩和,
也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安全的環境。
玩過一局後再談,孩子更願意聽、大人也比較不會爆。
小宇是一個五歲的活潑男孩,但最近常常一不順心就尖叫、摔東西,媽媽小芷說自己幾乎每天都在生氣
有一次朋友送他們一組「小動物互助村」合作桌遊,小芷抱著試試的心態陪玩,結果竟發現——小宇第一次在遊戲中說出:「我要幫妳完成任務。」
從那次開始,他們每週玩一次桌遊,小芷發現小宇的脾氣真的變了,話也多了。她說:「那好像是一個我們能一起重新開始的語言。」
Q:如果孩子說『我不要玩』怎麼辦?
A:別強迫,也許是他需要選擇權。試著提供兩個遊戲選項讓他自己挑,或陪他設計小規則,建立參與感。
Q:桌遊會不會玩幾次就膩?
A:選擇機制多變、可擴充的桌遊,例如有故事變化或角色扮演類型的,會讓孩子更有延伸想像的空間。
Q:適合多大的孩子開始玩?
A:三歲以上即可從簡單圖像比對或配對遊戲開始,四到六歲可加入推理、輪流與邏輯任務遊戲。
桌遊不只是玩具,它是大人和孩子中間的一座橋。
如果你也曾為了親子溝通感到挫折,不妨從一盒桌遊開始,也許你會驚訝:那個一直頂嘴的孩子,其實只是等你跟他說:「這次,我們一起玩吧。」
👉 想知道哪些遊戲適合你們家?來逛逛我們的親子桌遊專區:[請放品牌連結]
👉 更多陪玩靈感與親子對話技巧,追蹤我們:[請放品牌社群]